資訊動態
惡臭問題經常在困擾著人們的正常生活,它與噪音、大氣污染、水質污染等問題一樣,是環境公害的主要因素。我國畜牧業及漁農養殖業規模日益擴大,在飼養、產銷過程中,污染相對嚴重。尤其是人口集中的都市城鎮,生活垃圾在收集、轉運和處理處置過程中,所產生的惡臭和異味令人難以接受,也常常釀成糾紛,使垃圾處理處置難以正常進行下去。
一、臭源與臭源成分
惡臭公害是較難于處理的一種。由于惡臭通常對于人體并不產生即時嚴重危害,但能刺激人的嗅覺器官,引起不適,加之惡臭的產生常常是多種惡臭物質的混雜,通過空氣中介,作用于人的嗅覺而成為一種感知污染,因此很難決定徹底除臭的對策,所須費用也很高。
造成惡臭的臭源以生活垃圾與人畜糞便為主,其他臭源可依惡臭物質的成分歸類如下:
氨氣Ammonia 來自于糞尿處理場、畜產加工業、淀粉制造業、魚雜處理業等;
甲基硫醇Methylmercaptan 來自于垃圾處理場、紙漿制造業、魚雜處理業、糞尿處理場等;
硫化氫Hydrogen sulfide 來自于垃圾處理場、畜牧加工業、紙漿制造業、魚雜制造業、糞尿處理場等;
二甲硫Methyl sulfide 來自于垃圾處理場、紙漿制造業、魚雜處理業、糞尿處理場等;
三甲基胺Trimethylamine 來自于魚雜處理業、水產加工業、畜產加工業等。
二、生物除臭原理
自有地球,微生物就一直扮演著維持地球環境凈化與生態平衡的角色,它能分解動植物殘體,成為小分子進入地球自然界循環體系,也因為有了微生物的存在,地球上的土壤及河川湖泊本身就有自凈能力。
隨著各國工業化的提升,工廠及家庭廢水與廢棄物排放到農用的土壤中,由于清潔劑與農藥的普遍使用,會殺死這些自然界的有益微生物,使自然界失去了自身凈化的功能,環境的惡化,必然伴隨惡臭的產生。因此工業廢水、生活廢水廢棄物及各類有毒有害的物質必須集中在處理場,然后添加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才能達到凈化的目的,其中有些微生物也是要依靠特殊方法培養出自然界中數量極小的有益分解菌或菌群。通過這些微生物的細胞壁和細胞膜吸收惡臭物質,為微生物所分解、利用,使臭氣得以消除。同時微生物產生的有機酸類、抗菌肽素等物質進一步遏制腐敗微生物,從根本上降解可能產生惡臭氣體的物質。這就是生物除臭的原理。
三、除臭菌和除臭劑
由于惡臭發生源所含的惡臭成分通常不僅是一種,極少有惡臭發生物系僅含單一惡臭成份,因此所選用的除臭菌也是多種菌的菌群。
除臭菌的篩選常常是以含“惡臭物質萃取液”用洋菜培養基來培養。例如利用豬糞或動植物殘體萃取液加上洋菜等培養基而篩選出多種除臭菌,包括放線菌類、乳酸菌類、酵母菌類、醋梭桿菌,必要時還加上光合成菌的一種短桿菌。這一菌群的組合劑既有分解性細菌,又有合成性細菌;既有厭氧菌,又有好氧菌或兼性菌。
佛山金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經成功地開發出第三代、第四代除臭劑,是一種強力和即時消除臭氣的新型除臭劑,其中有液態的也有固態的。液態的除臭液加水20-30倍后稀釋攪拌均勻后,直接用噴霧器噴向臭味產生處,重者很臭的加噴到濕為止;輕者微臭部分,只須噴臭源或空氣即可。在正常情況下,依照臭源菌數量或臭味之濃度每隔3-7天噴一次。如遇有固體廢棄物,如垃圾、污泥或動物糞便、殘體及廚余廢棄物等,則要先投入固態除臭劑,再采用液態除臭液噴霧法除臭。
四、垃圾填埋場的臭味防治
垃圾填埋場臭味來源為廢棄物中之有機物發酵所產生的沼氣等,故宜妥善設置沼氣集排設施及其燃燒利用設備、垃圾填埋應進行及時覆蓋、定期定向噴灑生物除臭劑、防止其臭味四散。
垃圾滲濾液貯留地的臭味是由于池內涌出水供養不足,已致形成厭氧分解而產生臭味,故需裝置曝氣設備,維持好氧狀態,并噴灑生物除臭劑避免蚊蠅產生及臭味飄散。污水處理設施包括垃圾收運車輛、箱桶等 ,除應維持各處理單元良好的操作狀況外,都要經常性地用生物除臭液稀釋后清洗,收集貯運垃圾的箱桶窗口亦應每隔2-3天噴洗一次。
只有從這些工作細節上處理好,才能為公眾去除惡臭侵襲,大家無須容忍隨風而來的異味、臭味,心里舒坦多了,那么社會也就更加和諧了。